返回

太平记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61章 苍梧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果说《韩非子》还只是简略的提到一句,西晋咸宁五年(279年)汲郡人不准从战国魏襄王墓中挖出的《竹书纪年》更是用阴冷的笔触,记录了大量上古传说时期的统治阶级残酷内斗的事实:

    比如“舜放尧于平阳”,“舜囚尧,复偃塞丹朱,不与父相见”。“夏启杀伯益(夏启是大禹的儿子,伯益传说是大禹的助手,大禹准备禅让的对象)”、“太甲杀伊尹(太甲为商汤嫡长孙,伊尹是帮助商汤消灭夏朝的功臣,传说商汤死后由伊尹辅佐后面的君王,太甲当政后胡作非为,于是伊尹将其流放到商汤墓地旁的桐宫,让其反省,自己摄政三年,待太甲悔悟,将国家还给太甲)”、“文丁(商朝的28代君主,纣王的祖父)杀季历(周文王之父)”、“共伯和干王位(共国国君和代理王位)”,这些历史事实与《尚书》、《史记》等传统经传上记载的完全不一样,以至于此书出土之后,不啻于晴天霹雳。许多西晋和后来的儒家学者愤怒的称此书文字混乱,乃是荒诞之书。

    但经由后世的史学家加以印证,发现这本《竹书纪年》中记载的大量历史事实是可以和考古学得到的事实符合的,显然,此书对上古时期的史料价值要比许多后来的正统史学著作要高,里面记载的那些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事实要比《史记》、《尚书》中的部分要更可信。

    魏聪甚至有一个更大胆的猜测:两汉四百年时期里盗墓贼挖出来的古墓数不胜数,里面很有可能也有记载着类似内容的古书,但这些不符合汉儒价值观的史料被销毁或者边缘化了,直到西晋时期,统治阶级内部玄学开始盛行,两汉儒家的统治地位被动摇,这本《竹书纪年》才逃脱了前辈的命运,流传了下来,成为了我们窥探上古华夏政治的一个管道。

    “郎君,勘探队发现了东西!”刘久的声音打断了魏聪的思绪。

    “拿过来吧!”魏聪点了点头,片刻之后,一个满脸尘土的汉子来到魏聪面前,他单膝下跪,从腰间皮囊里取出一块石头来,双手呈上:“校尉,这是小人发现的!”

    “拿过来!”魏聪从亲兵手中接过石头,细细的查看起来,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,表面上有许多黄褐色的条痕,有半金属光泽。魏聪仔细查看了半响,问道:“这块石样是在哪里找到的?”

    “就在那边!”那汉子伸出手向西边指了指::“在那片树林旁找到的!”

    “你上马,带路过去看看!”魏聪喝道。

    那汉子应了一声,上了旁边亲兵的马,便一路往他手指的方向而去,走了约莫小半个时辰,一行人来到一片柘树林旁。可能是雨水冲刷的缘故,树林旁的土坡上的泥土坍塌下来,露出一大片黑褐色的岩石,只见有许多黄褐色的痕迹,就好像一顶帽子一般。魏聪跳下马,从卫兵手中接过一个小铁锤,在那些黄褐色的石头上敲打下几块石头,仔细看了片刻,突然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郎君,找到了?”刘久小心的问道。

    “嗯,发现铁帽了,只是不知道下面有多少矿,有什么矿!”魏聪挥了下手:“来人,把旁边的泥土挖开,看看下面的矿脉!”他叫来那汉子:“干得不错,来人,赏他十块金币!”

    “魏公,魏公!”由于马术一般的缘故,孔圭此时才追赶上来,他好奇的看了看眼前的黑褐色岩石,问道:“这些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铁帽,或者说露出地表的矿苗!”魏聪笑道。

    “你的意思是这里有矿?”孔圭又惊又喜。

    “嗯,应该是,只是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矿,品位如何,有没有开采价值!”魏聪拍了拍手上的泥土,做了个请的手势,此时随从们已经在一旁的高处摆设好胡床几案,并开始张开伞盖遮阳,魏聪舒舒服服的在主位坐下:“这次能遇到矿脉,也是仰仗孔公的福气呀!”

    “不敢,不敢!”孔圭又惊又疑的看着魏聪,他当然不会蠢到把魏聪的恭维话当真。对方突然起来的邀请自己来这片荒野之地郊游,还说什么想要看看舜帝做韶乐之地的风景,结果到了之后短短两天功夫就说找到一处矿脉,这种鬼话得多蠢才会信呀!

    “烧水,烹茶!”魏聪拍了拍孔圭的大腿:“这里风景不错,我等且在这里烹茶观风,然后再看看下面的矿脉到底是什么,有多少!”

    随着随行兵士们的工作,越来越多的矿样送了上来,魏聪开始认真的查看矿样,和自己脑海中的记忆一一比对。他拉着孔圭来韶关当然不是为了来看风景,广东省矿产比较集中的地方有韶关、河源、梅州、肇庆和茂名这几个地方,而魏聪眼下对矿种主要要求就是铁、铜、金、银(重要性依次递减),再就是开发难度低,矿的品位高,交通便利。

    这几个地点相互一比较,魏聪最终选择了韶关:第一、韶关与番禺有北江相连,水路也就340公里左右,按照一天走十二个小时,每小时七公里上下(顺流),也就四天的水程,而且从番禺河段开始,北江河面宽阔,水流平缓,即便是枯水期,也足以供当时的大船行驶,如果将来加以整治,甚至可以让近代的数百吨级别的风帆大船通航,物流成本极低。

第161章 苍梧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